
究竟是董明珠成全了珠海銀隆,還是珠海銀隆成全了董明珠,在新能源汽車的風口上,任何一點風吹草動,都會在媒體掀起波瀾,如今,董明珠砸下30億的珠海銀隆,被曝拖欠供應商10億元,瞬間刷遍網絡。
搜索相關新聞,發現很多文章標題扎眼,其實都在說一件事情,對于大多數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,如何能夠搞清事情的真相呢?不是把討薪條幅掛到珠海銀隆就能解決問題,而對于涉事企業來說,如何應對這場公關呢?
我們知道企業都在互聯網都是多渠道宣傳推廣自己,包括公眾號、微博、企業自媒體賬號、當然還有網站。這個時候,最有說服力的是哪個渠道呢?面對已經爆炸的新聞渠道,面對自媒體的泛濫很容易讓人很難辨別真相。這個時候,突然覺得,訪問一下企業官方網站更靠譜一些。
百度關鍵詞“珠海銀隆”,出現在百度第一頁第一條,然后進入,發現在珠海銀隆的首頁出現了一則律師聲明,而聲明日期是2018年1月16日。訪問珠海銀隆的網站稍微有點卡,可能突然訪問量巨大,造成的網絡擁擠吧!再看看珠海銀隆官方網站新聞中心,大概一天更新一篇文章,說明這個網站一直有人在維護和管理,處于正常運營中。
而在律師聲明中提到的“思齊公司”,全稱是“珠海思齊電動汽車設備公司”,在百度如果單獨搜索“思齊公司”,有很多同名公司出現,而輸入公司全名的時候,該公司同樣出現在百度第一頁第一條,官方網站打開很快,在相關資訊上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該公司正在和“珠海銀隆”有啥關系,而且在公司新聞上,2016年更新四條,2017年更新3條,2018年為0條,官方網站首頁設計,屬于傳統展示型網站。
面對這樣“爆炸性”新聞時間,尤其蹭上了“董明珠”這個互聯網大IP,無論是對還是錯,企業應該借力營銷自己,而且這次討薪事件,輕松了上“頭條”,還記得曾經的優衣庫“換衣間”事件嗎?只是在珠海銀隆公司面前掛個“討債橫幅”就完事了嗎?
現如今網絡越來越普及,截至目前,我國網民規模已經超過10億人,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搜索信息,想了解公司的情況,第一選擇肯定是會首先通過網絡搜索這家公司的信息,如果這家公司連官方網站都沒有或者網站頁面“不堪入目”,大家就會先入為主的認為這個公司不正規沒有實力,可見,官方網站對于一個企業已經具有某種象征性的意義。
珠海銀隆和思齊公司都是公司運營模式,在公司運營過程中,雙方合作難免會有摩擦,會有糾紛,在各訴其詞的時候,有準備的人才能打一場勝仗,如果單純從官方網站的對該次事件做評價,珠海銀隆的反應更快,更符合官方網站公關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