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的雙十二,過的很平靜,原因是被支付寶線下刷紅包給蓋過去了,支付寶走到線下,應該是口碑網做急先鋒,然后,口碑網卻悄無聲息,等到支付寶2億紅包活動結束之后,口碑網出來現身了,如今的口碑網依舊以美團為競爭對手,說出了這樣的話:“我們不一樣!”
最近,口碑在杭州舉辦了一場主題為“2018口碑新店商峰會”,對外公布了最新數據,口碑平臺入駐商戶已經超過250萬,單日交易筆數超過3000萬筆。這個數據和去年比較,幾乎翻了一番,相關數據顯示,2016年1月28日,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15年第四季度財報。財報顯示,上線半年的口碑平臺日均交易筆數已超過500萬筆,半年后2016年6月25日,支付寶口碑的日均交易筆數在當天21:00突破1000萬筆,成為O2O行業第一個日交易筆數過千萬的平臺。而到了2018年年初,這個數據是3000萬筆。
數據做的漂亮,而實際上一直打主力的都是支付寶,口碑網到底是干啥的?口碑網業務涵蓋覆蓋餐飲、超市、便利店、外賣、商圈、機場、美容美發、電影院等八大線下場景,推出搜索、買單、點評、優惠等產品應用,引入系統商、服務商共同為線下商家和消費者提供價值。
可是,在線下支付已經常規化的今天,在新零售業務中,被微信支付蠶食的今天,在美團網也在向共享單車、網約車發展的今天,口碑網堅守的似乎是一些多余的東西,消費場景中,直接用支付寶就可以了,何必口碑呢?
而在這個時候,新零售不僅僅是支付寶一家在玩,類似的支付場景,除了微信之外,還有移動新零售的拼多多,也保持的強勁的生長勢頭,而口碑網始終就像一個扶不起的太子,圖有數字,鮮有作為。
每當提起口碑網,必定要提出支付寶下的口碑網,而微信小程序不溫不火的一年中,媒體曾經指出其野心在于電商,一談電商,阿里必然緊張,而祭出的對策不是口碑網,反而是支付寶也開發了小程序,口碑網又一次被冷落了。
打開支付寶,大概如今已經有近百個應用,而真正有用的不過是余額寶、花唄、淘寶等等,至于那些,好像并不常用,反而太多的無用的應用拖累了支付寶,最少,又一次,我在搜索積分的時候,花費了好長時間,積分是可以兌換電影票優惠券的,這個有用的應用,經常要抓狂好長時間才能找到,真不知道,支付寶下,養了多少無用的應用。
口碑網日成交3000萬,那么,一年大概超過90億筆,如此高頻次的成交概率,為什么總是感覺就是一個數字呢?因為在O2O領域中,口碑網占據的市場肯定沒有美團、餓了嗎大,而其存在的的原因,主要是為一些知名品牌服務的,據悉,口碑“天貓化”重點扶持頭部餐飲品牌商的大動作,這似乎意味著口碑放棄了95%的中小餐飲商戶。
人家已經很有口碑了,何必口碑網推波助瀾呢?口碑網的運營,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,也許沒有特色,光有各種說辭,支付寶下的口碑網,總是讓人感覺就是一個雞肋呢?